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:“显王五年,贺秦献公,献公称伯。九年,致文武胙于秦孝公。二十五年,秦会诸侯于周。二十六年,周致伯于秦孝公。三十三年,贺秦惠王。三十...

作者: rantiku 人气: - 评论: 0
问题 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: “显王五年,贺秦献公,献公称伯。九年,致文武胙于秦孝公。二十五年,秦会诸侯于周。二十六年,周致伯于秦孝公。三十三年,贺秦惠王。三十五年,致文武胙于秦惠王。四十四年,秦惠王称王。其后诸侯皆为王。” ——《史记·周本纪》 材料二: “春秋时犹尊礼重信,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;春秋时犹尊周王,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;春秋时犹言祭祀重聘享,而七国则无其事矣;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,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;春秋时犹宴会赋诗,而七国则不闻矣;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,而七国则无有矣。”——顾炎武《日知录》 请回答: (1)材料一中“诸侯皆为王”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上的何种变化? (2)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?
选项
答案
解析 (1)这一时期各国国君的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。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,使得君主的地位也日渐提高,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,他们开始使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——“王”来作自己的称号。这使得“王”不再是周天子的专称,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,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。 (2)反映了战国时期七国争霸的现象。礼信、周王地位、祭祀聘享、宗姓氏族、宴会、赴告策书,在战国时期都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七雄争霸。 (1)材料一中引用的是《史记》中的诸侯国君称谓的变化。以秦为例,从称伯到称公再到称王,这一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地位和权力的上升。 (2)材料二中引用顾炎武的一段话,表达了战国相对于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动。春秋时期还存在的礼信、周王地位、宗族制度等在战国时期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
猜你喜欢

发表评论
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)
暂无评论

Copyright © 2012-2014 题库网 Inc. 保留所有权利。 Powered by tikuer.com

页面耗时0.0274秒, 内存占用1.03 MB, Cache:redis,访问数据库19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