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待弱者的态度,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”,同样,公共救助部门对待流浪者的态度,也是衡量制度文明与行政伦理的标尺。十年前,公民孙志刚在收容站内遭暴打离世...

作者: tihaiku 人气: - 评论: 0
问题 “对待弱者的态度,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”,同样,公共救助部门对待流浪者的态度,也是衡量制度文明与行政伦理的标尺。十年前,公民孙志刚在收容站内遭暴打离世:十年后,扮演流浪汉的记者又在救助站中遭遇围殴。收容变成救助,强制改为自愿,名称早已改动.历史却在重演。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?是个案,还是救助机构早已不以为然的习惯?太多疑问击打在“救助”这曾给人希望的制度上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( )。
选项 A.远离“恐怖救助”.需要制度反思 B.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C.公共救助状况折射制度文明与行政伦理 D.制度的改革不能仅仅是更换名称
答案 A
解析 文段指出公共救助状况反映制度文明和行政伦理,继而用十年前与十年后两个。恐怖救助”的例子对我国救助制度变革提出诸多质疑,直击“曾给人希望的制度”。A项“需要制度反思”体现了主旨,当选。B、C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,不是重点。D项,概括范围过大,没有具体落实到文段

相关内容:弱者,态度,社会,文明,程度,标尺,救助,部门,流浪者,制度,行政,伦理,年前,公民,孙志刚,站内,遭暴

猜你喜欢

发表评论
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)
暂无评论

Copyright © 2012-2014 题库网 Inc. 保留所有权利。 Powered by tikuer.com

页面耗时0.0328秒, 内存占用1.05 MB, Cache:redis,访问数据库20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