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挟泰山以越北海,语人曰吾不能,是诚不能也。为长者折枝,语人曰吾不能,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”《孟子》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,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,二...

作者: rantiku 人气: - 评论: 0
问题 “挟泰山以越北海,语人曰吾不能,是诚不能也。为长者折枝,语人曰吾不能,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”《孟子》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,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,二者的区别在于
选项 A.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.对人是否有利 C.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.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
答案 C
解析 【命题依据】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、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。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,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。现实性是揩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、合乎必然性的存在。把握事物的可能性,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、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(非现实〉的可能性、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。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,又有联系。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,反过来,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,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。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,要求人们立足现实,展望未来,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 种可能,发挥主观能动性,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,争取实现好的可能。 【解题思路】 (1)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粹基本范畴:可能性和现实 性这对范畴的理解和应用。 (2)本题引用《孟子》中孟子同齐宣王对话中的一段话,引文不全,引语之前齐宣王问孟 子:“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?”即“不肯去做”与“不能做到”在外表上有什么区别?孟子回 答:如果说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(即渤海),对别人说:这个我做不到。这真是不能。要是说替 老年人折取树枝,对别人说:我做不到。这是不去做,不是做不到。显然这段话,前者说的是不可能性,后者说的是可能而又不去做。试题主要考查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,同时又把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作为干扰项。 (3)本题所问是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,这是客观存在,与A项的“主观努力”和B项的“对人是否有利”无关,加以排除,D项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依据,C项是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别的依据。 【标准答案】C

猜你喜欢

发表评论
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)
暂无评论

Copyright © 2012-2014 题库网 Inc. 保留所有权利。 Powered by tikuer.com

页面耗时0.0276秒, 内存占用1.04 MB, Cache:redis,访问数据库19次